中国农业大学是985重点建设、双一流A类建设高校。我校力学学科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的东校区,介于清华大学和国家奥林匹克中心之间。
我校力学学科肇始于1953年,力学本科专业入选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学科汇聚了来自国内综合理工高校的、科研能力强的25位学者,均具有博士学位,三分之二具有海外经历。
学科围绕“先进材料与结构力学”“软物质与生物力学”“多相流与流固耦合力学”三个主要方向开展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等多项奖励。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0余篇。
学科于近期开展2026年推荐免试研究生工作,报名时间截止于2025年8月10日17:00。欢迎各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积极申报!
详细信息见下面通知。
中国农业大学应用力学系2026年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的通知
为做好2026年接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中国农业大学已启动接收推免生报名工作,2026年度中国农业大学学校推免报名系统开放时间为:2025年7月7日20:00—2025年8月10日17:00。欢迎各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积极申报!
一、申请条件
(一)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普通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生,在学期间学习成绩优秀,有望取得所在高校推荐免试资格;
(四)身心健康,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
应用力学系接收免试攻读研究生还应满足以下条件:
(一)2026年本科毕业的各高校(包括中国农业大学)力学、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及相关学科本科生。
(二)对力学科学有浓厚兴趣,愿意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三)本科期间学习优秀,学生GPA和综合测评在年级前30%;未受过任何处分,能正常获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熟练掌握英语,国家外语等级考试四级425分以上。
如有特殊培养潜质的学生,可适当放宽以上第(三)条条件。但须有两名本专业教授推荐,并提交《教授推荐信》,才具有报名资格。
二、工作程序
(一)考生报名
有意愿免试攻读中国农业大学应用力学系研究生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须先登录“中国农业大学推免生报名系统”(以下简称“学校报名系统”,网址:https://yzk.cau.edu.cn)进行报名。
学校报名系统开放时间为:2025年7月7日20:00—2025年8月10日17:00。凡符合上述申报条件且有意愿报考我校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包括本校和外校),须登录学校报名系统填报信息,提交成功后下载保存《中国农业大学推免生报名志愿填报信息表》。
报名时需线上提交以下材料:
1)成绩单,加盖本科就读学校教务部门公章的最新成绩单(jpg/pdf)。
2)外语水平证明,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考试、托福、雅思、PETS等成绩单(jpg/pdf)。
3)中国农业大学推免生报名志愿填报信息表,请上传打印按钮导出的推免生申请信息表,需报名人所在院系负责人签字、盖章(pdf)。(如因暑期无法盖章可后续再补提交盖章版)
4)科研成果及获奖证明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出版物及其它可证明学术水平与能力的材料及获奖证书(jpg/pdf)。
(二)资格审核与考生确认
应用力学系将于报名截止时间(2025年8月10日17:00)后,查看报名情况,组织专人审核,审核结果于2025年8月15日15:00后公布,考生可在报名系统中查询审核结果。
考生需于2025年8月15日15:00—2025年 8月22日15:00期间,登录学校报名系统确认是否参加复试,如确认参加复试还需在系统中缴纳复试费100元,应用力学系将以邮件形式发出复试通知和复试微信群号。
(三)组织复试
应用力学系组织报名考生进行线下复试,复试形式为综合面试,时间及地点如下:
2025年8月26日上午9:00,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理学楼302会议室
综合面试内容及办法见《理学院2026年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工作实施细则》(https://sci.cau.edu.cn/art/2025/7/23/art_40525_1076652.html)
中国农业大学应用力学系简介
中国农业大学应用力学系创建于1953年,其工程力学本科专业为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于1986年、2005年获得计算力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力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1982年与我校工学院共建车辆工程博士点,培养出我国首位农业工程博士。目前,该学科汇聚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共有教师25人,跨学科教师2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三分之二具有海外经历,包括:省部级人才1人、宝钢优秀教师2人、 “大北农”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各1人以及全国高校力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1人。
学科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形成“先进材料与结构力学、软物质与生物力学、多相流与流固耦合力学”相互融合、独具特色的三个主要学科方向。先进材料与结构力学方向围绕准晶及碳纳米复合材料宏、微观结构特性开展理论研究,相关成果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软物质与生物力学方向围绕弹性波理论与调控,柔性传感器件中的关键力学开展仿真与实验研究,支撑工程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多相流与流固耦合围绕现代农业精准施药、育种机械中关键流动问题,发展多场耦合计算与方法,支撑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经过长期稳定发展,该学科在多个科研方向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国内外获得良好声望。以黄文彬、李明瑞、焦群英为代表的老一辈知名教授在弹塑性理论、有限元理论和软件实现、转动机械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并在航空航天、重型机械设备等领域得以推广应用。以秦太验、高阳、徐春晖为代表的新一代领军教授,在疲劳与断裂力学、准晶材料力学、颗粒流动与散体力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达到国际一流。以陈雪冬、常正、赵倩、张亮亮为代表的年轻一代骨干力量,在流固耦合力学、软物质与柔性传感等关键力学领域取得了较高学术影响力。
近年来,该学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余项,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等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出版科学专著、教材十余部。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0余篇,是我校科研论文产出人均最高的学科。
学生培养成效方面,多名学生获国家奖学金、北京力学会青年优秀学术论文奖。研究生就业前景好,连续多年来就业率100%,多名毕业生赴德国马普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读博深造。学科秉承通过科学构建综合性、实践性教育体系,培养理论与学术基础扎实、社会责任感强、实践经验丰富、知农爱农的领导型和行动型力学人才的目标,多年来为高校、科研院所、重要企业输送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多人已成为相关单位业务骨干或领军人才。
文章来源: 官网地址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