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高校间优秀大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增进广大学子了解陕西理工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的机会,切实提高硕士研究生招生质量,选拔有科研潜质的优秀学生继续深造,特举办本次活动。期间学员可详细了解学院研究生招生政策,聆听学者讲座,与相关专业教授面对面进行交流,促进师生相互了解,参观相关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感受学院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和科研条件。

一、时间安排与人数规模

1.报名截止:2025年8月5日2.活动时间:2025年8月20日—22日(线下)

3.拟招人数:各学院30人左右

二、活动内容

1.学院介绍: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在人才培养、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成绩。

2.专业宣讲会:由各学科负责人向学生介绍招生政策、学科发展动态和研究生毕业去向等,使学生对各学科及研究方向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3.学术前沿讲座:知名教授和学科带头人做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与学生互动交流,答疑解惑,提升学生对科研工作的兴趣。

4.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足迹,参观汉中市博物馆、天汉湿地公园等,探寻“中华文脉”,感受“汉中魅力”。

5.参观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矿渣综合利用环保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催化基础与应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航空部件先进制造及健康管理重点实验室等)。

三、申请条件

1.对化学、化工、环境、材料、机械工程、机械和动力工程有浓厚兴趣,愿意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全国各高校二、三年级本科生(2026、2027年应届毕业生)。

2.遵纪守法,品德优良,无违纪记录。

3.学习成绩优秀,英语水平良好。

4.对科学研究有浓厚兴趣,有志于攻读硕士研究生。

四、申请与审核流程

1.报名地址:

https://www.wjx.cn/vm/ra9BQmV.aspx

2.报名成功后分别按照学科类别加入“陕理工化学学院2025年校园开放日活动”QQ群(519163159)、“陕理工材料学院2025年校园开放日活动”QQ群(699676486)、“陕理工机械学院2025年校园开放日活动”QQ群(473128851)。

3.本科成绩单和专业排名证明、学生证(关键页)、其他证明材料(如已发表论文、英语四/六级成绩单以及各类证书等)扫描为PDF文件,打包发送至332475812@qq.com(化学)、690411521@qq.com(材料)、153713826@qq.com(机械)邮箱,文件名为:本科学校名称+姓名。

4.对申请人材料进行初审,确定入选人员名单将于开营前在学院网站发布告知。届时未列入入选名单的申请人皆为未入选者,不再另行通知。

五、政策支持

1.活动期间免费提供食宿。

2.外地营员往返交通费可报销(报销金额最高600元,不足600元按实际票价报销;高铁限二等座)。

3.对合格营员颁发结业证书。

六、注意事项

1.在往返及活动期间,安全由学生本人负责,报到时将签署安全责任书一并提交。

2.需准备好身份证、学生证参加校园开放日活动,同时应告知所在学校和父母知晓并同意。

3.报名时请提前做好时间安排,入选后无特殊情况不要随意放弃;如遇不可抗拒因素不能参加,请第一时间与相关学院沟通;一旦报到,无特殊情况请全程参加校园开放日活动。

4.营员应严格遵守我校的有关制度和校园开放日活动纪律要求。

5.申请人提供的信息及材料须真实有效,不得弄虚作假。若有不实信息,将保留撤销营员学习资格、追缴所提供各项资助等权利,并将处理情况通报所在学校。

6.请申请人务必从我校相关学院官网获取信息,我们不会以单位或个人名义要求申请者提供个人信息或缴纳报名费用,请同学们提高警惕,谨防诈骗。

七、联系方式

地址:

陕西省汉中市东一环路陕西理工大学

联系人:

李老师 13992611519 (化学)董老师 15129766410 (材料)    雷老师 13891695280 (机械)

学院主页:https://hgxy.snut.edu.cn/(化学)https://clxy.snut.edu.cn/ (材料)https://jxxy.snut.edu.cn/ (机械)

八、学院简介

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简介

陕西理工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始建于1958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在化学与环境科学领域颇具影响力的教学科研单位。学院现有教职工89人,专任教师78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18人,教师具有博士学位61人、博士在读5人,占比84.6%。学院积极汇聚高端人才,双聘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汉江学者7人,客座教授1人。教师中获批陕西省级特支计划2人、陕西省科技新星5人、陕西高校青年杰出人才2人、陕西省三秦英才1人、陕西省工程技术人才1人、省校招共用人才3人。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8项。学院具备完善的科研平台,建有陕西省催化基础与应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化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同时,获批陕西省科技厅科技创新团队和教育厅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各1个,汉中市科技创新团队2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3个。

   学院学科建设成果显著,现有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该学科是陕西省优势学科。此外,还拥有学科教学(化学)、资源与环境(环境工程)、材料与化工(化学工程)三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研究生培养特色

导师团队强大: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不仅有校内的资深教授、博士,还聘请了校外的行业专家作为兼职导师。导师们在科研、教学和实践方面经验丰富,能够为研究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助力学生成长为优秀的专业人才。

科研平台优质:学院的多个省级科研平台以及完善的专业实验室,为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学生能够在先进的实验设备和良好的科研环境中进行深入研究,提升科研能力。

国际国内交流广泛:学院积极拓展国内外联合培养项目,每年选派优秀学生参加交流活动。学生有机会与国内外知名学者交流合作,拓宽国际视野,了解学科前沿动态。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对于专业硕士学位点,学院与众多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拥有多个校外实习试验基地和教育实习基地。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参与实际项目,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始建于创建于1978年原陕西工学院热加工工艺及设备专业,现为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学院获评“陕西高校党建 “双创”标杆院系”“陕西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陕西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陕西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连续五年被评为“陕西理工大学优秀处级单位”。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73名,其中专任教师65名,高级职称37名、占比57%,具有博士学位者48名、占比73%。拥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特支计划”区域发展人才、陕西省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等高层次人才10余名。

平台建设

建成矿渣综合利用环保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陕西省冶金渣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中心、陕西省新型节能环保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构型材料多功能设计与制造陕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原子制造新材料陕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陕西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陕西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等科教平台10余个。实验室面积8000余平米,拥有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电子背散射行射仪、磁控溅射仪等精密仪器设备960余台(套),总值7000余万元。获批陕西省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各1个,汉中市科技创新团队2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3个。

学科特色与科学研究

学院学科建设成果显著,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080500,陕西省优势学科)以及材料与化工(085601,材料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在高性能结构材料、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原子制造基础理论、高分子智能材料、先进材料精密成型加工等领域特色优势鲜明。近五年,在“Nature”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Nano Research”“金属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450余篇,被SCI收录15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7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0余项。学院长期致力于产教深度融合,10余项科技成果实现转化,2项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3项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

人才培养与就业质量

研究生在校期成果丰硕,近五年在“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学生发表SCI论文连年增长;研究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150余人次,其中获国家级奖20项,省部级11项;荣获国家奖学金8人。学生学位论文质量稳步提升,多名考取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等双一流高校或科研院所攻读博士学位,读博率11%。2025届研究生王筹萱入选陕西省第三届国家奖学金获奖学学生“青春榜样说”宣讲团。2021年至今,毕业研究生就业去向落实率100%,就业单位涉及教育、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等,如陕西理工大学、宝钛集团有限公司、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陕西长羽航空装备有限公司及中碳能源公司等,毕业学生中多数已在企业和研究机构成为骨干力量。

机械工程学院简介

陕西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始建于1978年,是陕西理工大学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为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现已发展成为学科专业齐全、师资力量雄厚、仪器设备先进、人才培养质量高、科研实力强的二级教学单位。经过40多年的办学积淀,人才培养定位准确、目标明确、特色鲜明。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水平高的师资队伍,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94人,专职教师84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30人。现有研究生导师校内45人,校外73人。有省级教学科研创新团队3个,省级教学名师、陕西省“特支计划人才”、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 “春种基金”项目支持人才、陕西高校青年杰出人才、陕西高校教学管理先进个人、陕西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15人,聘请双聘院士等国家级人才10人为学院特聘教授和汉江学者。2022年学院获得陕西省师德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学院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和省级校外实践基地11个,教学科研场所90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6400余万元。

招生学科专业

学院拥有“机械工程”“机械”两个省级重点学科。现有机械工程(080200)、机械(085500)和动力工程(085802)三个研究生招生专业,其中机械工程(080200)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机械(085500)和动力工程(085802)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平台建设和科学研究

学院现有陕西省工业自动化重点实验室、陕西省航空部件先进制造及健康管理重点实验室、陕西省航空特种机器人及智能系统概念验证中心,以及航空制造领域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2个,陕西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建有“先进成形与精密智造”“机电设备智能监测与控制”“航空部件性能检测及智能制造”“航空智能装备与数字孪生技术”“智能装备及机器人动力系统研究”和“特种机器人及智能系统研究”6个研究团队,形成了“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研究”“复杂机电系统智能传感、监测与诊断”“智能机械设计及理论”和“智能装备与机器人”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近年来,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院在机械加工技术及设备、太阳能利用与转换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并成功进行了产业化应用。近五年,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机械工程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590余篇,被(SCI、EI)收录120余篇,出版专著或教材5部,授权专利380余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2项。学院长期致力于产教深度融合,20余项科研成果实现转化,4项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获各类科技奖励20余项,积极发挥智库作用,为地方政府制定规划2项。

学生就业

2023年至今,151名硕士毕业研究生100%就业,其中24人考取中国科学院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等院校博士研究生,就业领域为制造业、单位为国有企业或上市公司的比例超60%,在陕西省及西部地区就业比例达58%,东部地区26%,其余地区16%。